绿色稻+工程综合种养技术

丰收库 人气:2.06W
绿色稻+工程综合种养技术

一、水稻栽培技术

(一)精选品种。按照企业订单要求选择品种,确保米质优良。选用宜香优2115、香早优优2017、川优6203、蓉3优533等优质杂交稻及优质常规稻品种。

(二)旱育壮秧。3月底播种,5月中旬移栽,采用宽窄行或等行距规格,亩栽8000窝左右,重点是窝栽二粒谷秧,每窝有8苗以上,确保每亩基本苗6万以上。

(三)科学施肥。原则上不施用化学肥料,亩施农家肥750~1000公斤,以后采取稻+绿肥的循环种植模式,在水稻移栽前个1月将绿肥翻犁,让其充分腐熟,解决施肥与培肥地力问题。

(四)绿色防控。以农业防治为基础,大力推广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、生态调控等非化学防治技术。

1.推广绿色防控技术。按每30~50亩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或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。

2.开展生物防治。选用生物农药在田间害虫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时,可选用苦参楝防治稻飞虱,阿维菌素、BT生物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等,选用氨基寡糖素、井冈霉素等防治水稻病害,这样既保证了鱼、蟹、鸭的安全,又保证了水稻产量及品质。

二、稻+鸭模式

(一)放养品种。选用麻鸭、康贝尔鸭、江南一号、青年鸭、北京鸭、樱桃谷鸭、番鸭等适应本地环境的中小型品种。

(二)放养密度。鸭苗育雏须15日龄以上,每亩稻田以10~15羽为宜,放鸭数量遵循宜少不宜多的原则。

(三)放养及回收时间。稻田鸭最好是在室内提前育雏,增加放养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。一般在4月中旬(清明后、谷雨前)至6月底7月初投放,在水稻孕穗末期及时收回鸭子。此时稻田内各种青草、野菜和落地花、叶、果等植物性食料以及各种虫卵、蛹、爬行昆虫和近地表飞虫等动物性食料丰盛,成年鸭全年都可以放养,凡土壤和水源条件较好和稻田、山地均可放养。放养鸭子可起到控草的作用,鸭粪还能为稻田提供优质肥源,是改造杂草丛生、管理粗放、虫害严重、稻田低产的一项有效措施。

(四)棚舍建设。稻田放养是以圈养为基础的传统养鸭技术,需要棚舍,以备晚上补饲、饮水、产蛋时使用。可因地制宜,在离稻田不远的情况下采用依山靠崖、旧建筑物改造等方法建造鸭舍。一般以6~8羽/平方米计算棚舍面积,2~5亩稻田搭建一个5~15平方米的鸭棚,棚前要围圈出一定的活动场地,并在场地内放置料槽和饮水器槽。

三、稻+鱼模式

(一)稻田选择及围栏单元设置。要求稻田排灌方便,水源充足;土质以粘壤土为好,保水性强,地势平坦;根据稻田条件确定养殖单元面积,设置鱼苗围栏养殖单元。

(二)鱼品种选择及规格。50~150克的鲤鱼70%;25~50克的鲫鱼10%,200克左右的草鱼20%。

(三)稻田标准化建设。对稻田进行标准化建设,每一个养殖单元的稻田四周田埂加宽加高,要求埂高50厘米、顶宽50厘米。

(四)稻田鱼沟建设。在每一个养殖单元稻田的一侧距埂边80厘米处开挖养鱼沟,上口宽150~200厘米,底宽120~180厘米,沟深80~100厘米,养鱼沟占养殖单元稻田面积的8~10%。

(五)进排水口建设。稻田进排水口呈对角设置,进排水口的水管采用直径20厘米的聚塑管,长度80~100厘米,进水一端和出水一端用聚乙烯网片作成50厘米长的圆桶状包裹在管口处,防止鱼苗逃跑。

(六)稻田防逃围栏建设。用彩钢瓦对每一个养殖单元进行防逃围栏,在田埂2/3处外侧四周用60厘米高的细竹竿或木桩作固定桩,竹桩间距60~100厘米,彩钢瓦总高60厘米,下部埋入土中10厘米,上部高出地面50厘米,彩钢瓦要向稻田内侧稍许倾斜且平整,拐角处呈弧形。

四、稻+蟹模式

(一)蟹种放养时间。蟹种在每一个围栏养殖单元的水稻移栽结束后2天内及时进行放养,做到随插随放,一次性放足蟹种,同时搭配鲢鳙鱼或泥鳅鱼种。若稻田中的水草长出水面后再放蟹种,河蟹剪不断水草,就达不到河蟹除草的目的。

(二)蟹种放养要求。要求蟹种色泽光洁,体质健壮,爬行敏捷,附肢齐全,指节无损伤,无畸形,无寄生虫,无疾病。亩放规格为30~50只/斤的蟹种400只。根据每一个围栏养殖单元面积,确定该单元的蟹种投放量。放养时用10~20mg/升的高锰酸钾或3~5%的盐水浸浴消毒5分钟。在围栏养殖单元内的多个地方设点,将扣蟹投放在田边,由其自行爬入稻田。

(三)投喂要求

1.饲料要求。河蟹的吃食方式为钳抱咀嚼式,饲料要加工成块状或颗粒状,避免因饲料颗粒小,河蟹无法采食造成饲料损失。饲料分为植物性饲料、动物性饲料和商品全价配合饲料。植物性饲料以豆饼、玉米、小麦、紫薯等为主。动物性饲料以小杂鱼、螺蛳、动物下脚料(须熟化后投喂)等为主,配合饲料蛋白含量38%。

2.“四定”原则。定时:每天早晚各一次。定位:沿稻田蟹沟方向定点呈“品”字型投放在蟹沟两边的稻田中。定质:青、粗、精饲料相结合,确保新鲜适口。定量:按河蟹不同生长阶段、生长情况确定日投饲量。

3.“四看”原则。看季节:在6月以前,动植物性饲料比60∶40,7月~8月中旬为50∶50,8月下旬至9月为80∶20。看天气:晴天多投,阴雨天少投。看水色:透明度大于30厘米多投,小于20厘米少投。看摄食活动:发现过夜后有剩余饲料应减少投饲量。

4.三个阶段。在养殖过程中,按照河蟹生长和营养需求规律,分三个阶段调整饲料的种类和数量。第一阶段:5月下旬~6月,以小杂鱼、螺蛳、河蚌等鲜活动物性饲料和全价饲料为主,搭配豆粕、玉米、小麦、紫薯等,每天投喂2次,上午占日投饲量的10%,下午占日投饲量的90%。日投饲量从5%逐渐增至8%。第二阶段:7月~8月中旬,玉米、小麦、豆饼、紫薯等植物性饲料占50%,动物性饲料占50%。每天投喂2次,日投饲量为河蟹总体重的8%~10%。第三阶段:8月下旬~9月,以动物性饲料为主,搭配植物性饲料30%,每天投喂2次,日投饲量为河蟹总体重的8%~10%。如饲料为全价配合商品饲料,则根据各阶段的投喂量进行调整,还应考虑补充适当比例的新鲜动物性饲料。

5.投放底栖动物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,向稻田中投放田螺、螺蛳或河蚌等底栖动物,它们可以吃水中残渣剩饵,清洁水体,又可作为河蟹的优质动物饲料。

(四)水质管理。对水质进行定期监测,按照水质状况及时调控。养蟹稻田水中溶氧应保持在5mg/升以上,pH在7.5~8.5,氨氮含量小于1mg/升;稻田水深始终保持在5~10厘米。蟹沟定期用光合细菌、氯制剂进行消毒;在紧急情况下,循环换水是改良水质的最佳办法之一。

(五)施药管理。养蟹稻田中施用除草药和农药会影响河蟹的安全,施药前须向田间灌水,最好采用低浓度喷雾法,尽量喷于叶片上,避免药粉或药液进入水中,施药后要及时换水。生产过程中,严禁使用有机磷农药。农药对河蟹的毒性是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强,特别是炎热的夏季,气温高,农药毒性更大,所以用药后要加强观察,如有不良反应,要立即采取换水措施;施药时要避开河蟹蜕壳高峰期。

(六)蜕壳期管理。仔细观察河蟹每一次的蜕壳时间,掌握蜕壳规律。蜕壳高峰期前1周换水、消毒,蜕壳高峰期避免用药、施肥,减少投喂量,保持环境安静。

(七)日常管理。每天早晚巡查,观察水质、河蟹吃食及活动情况,检查防逃设施等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;设置器械防止敌害生物捕食河蟹;在养殖过程中,定期抽样测定生长情况,并作好生产日志。

(八)收获捕捞。稻田中的河蟹在9月下旬进行捕捞,以捕捉为主,地笼张捕、灯光诱捕为辅。